美军无人机蜂群作战范式概念设想

By | 2024-11-13

OODA视角下的装甲合成分队战术运用与分析

一、推演概况

推演时间 20**年9月3日
推演编队 蓝方:111 红方:222
力量编成 红方:中型坦克小队*2 步兵战车小队*2 步兵小队*2
蓝方:坦克小队*2 步兵战车小队*2 步兵小队*2
推演结果 红方夺控点得分 蓝方夺控点得分
80 0
红方剩余兵力得分 蓝方剩余兵力得分
84 24
红方歼灭对手兵力得分 蓝方歼灭对手兵力得分
84 24
红方胜分 蓝方胜分
248 48
红方净胜分 蓝方净胜分
200 -200

二、战术设计

《孙子·计篇》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红方首先对敌我实力、力量编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现实情况和战场态势拟定了战术想定和战略规划,做到洞悉敌情,了然于心,以求在推演中把握战场主动权,出奇制胜、先发制人。

(一)敌我分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我情——“高机动,低防护,易掩蔽”

兵力分析。红方共有坦克车两辆,步战车两辆以及两组步兵小队,兵力于蓝方相同;红方坦克备有导弹,火力优于蓝方突击车,步战车和坦克都装配有车载导弹,适合远距离里攻击;红方坦克外装甲为中型装甲,防护力劣于蓝方装甲部队;红方单位距离主要点距离近易夺控;

兵力部署分析。由于蓝方高防护和低机动的特性,红方预计蓝方将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大胆突击,掩护击敌”。针对该情况,红方制定了“沉着谨慎、胆大心细、快速机动、一击致命”的策略。将两辆坦克快速机动至4424城镇的后侧,在第二回合第一阶段的时候出奇不易的机动至4428,此时蓝方坦克以及步战车都是机动状态,对蓝方坦克进行攻击后撤回至4527,。而红方步战车一辆机动至3613提供视野,观察蓝方兵力的部署,另外一辆机动至4024,下兵然后去控制次要点,防止蓝方快速夺控。

2、敌情——“低机动,易遮蔽,高防护”

兵力分析。蓝方共有坦克两辆,步战车两辆以及两组步兵小队,兵力于红方相同;蓝方坦克防护力高于红方坦克,适合行进间射击;蓝方进攻道路单一,易于阻击,红方步战车可以远距离射击;

敌方作战企图分析。由于蓝军高防护和易暴露的特性,预计蓝方将会利用自己的在狭窄通道里的优势“行进射击,遮避击敌”。蓝方4430至4033一带构建其自己防御体系,利用行进间射击来防止红方占点,然后利用个别暴露的单位进行诱敌,当红方单位进行机会射击时会被其他遮蔽单位掩护攻击。同时,利用步兵单位灵活性高的优势,灵活夺控两个次要点。红方判定蓝会放弃对于主要点的争夺。

(二)地形分析——“山地通道,易守难攻”

山地地形,地势两边高中间低,且地形地貌变化多样,丛林地和居民地作用明显。湿地较多,对于双方的机动有很大的影响。但总体地形地貌对红方有利,利于掩蔽和进攻突击。

1.蓝军地形分析——“低海拔,多山地,易遮蔽”

蓝军地理优势。蓝军在部署阶段位于4430及其周围的凹地内,隐蔽性强,可以在第二回合第二阶段快速控制两个次要点防止被夺控。中路坦克小队可以在4427以及4829丛林地一线构建防御体系。蓝军地理劣势。由于地势较低,地貌简单,易于暴露,蓝军夺控难度较大在突进的过程中容易让遮蔽在红军防御体系内的步战车小队机会射击,不利于蓝军快速机动夺控。在机动过程中所处高程地势比蓝方低,观察和射击处于劣势

2.红军地形分析——“易遮蔽,可迂回,可强攻”

红军地理优势。红军部署阶段地形优势明显,红军位于地势相对较高的一面,且地貌变化大,易于红方在机动过程中掩蔽,并且在红方的交通网较发达,可以有不同的机动路线,可迂回,可绕后,可强突。红军地理劣势。距离两个次要点距离较远,在夺控的时候容易被蓝方掩蔽于后方的步战车锁住,进行掩护射击和机会射击。

(三)战术运用——“兵者诡道,虚虚实实”

孙子兵法中提到“九变”及“九变之地”,讲的就是指挥作战的人要根据不同的地形、敌情,采取灵活机动的处置原则,见利思害,见害思利,从利害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提出有备无患的战备思想。

1.第一步:“看的见,辨得明”

情报是一个指挥者下定决心的基础。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而正确的判断有又来自于正确的情报。战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定下决心和进行情况处理的过程,而下决心最重要的基本依据就是敌情;敌情不清,作战就失去了对象。

所以红方第一步便是将一个步战车机动至3613高地,去观察蓝军坦克的动向,是绕后还是走中路,后方有多少兵力进行掩护,为下一步的作战部署和战法的选择提供情报。

图一侦察:驱散“战争迷雾”

2.第二步:“周密筹划,料敌制胜”

通过第一步步战车提供的视野,观察第一回合第二阶段蓝军部队的机动方向和兵力部署,不同的兵力部署运用不同的战术:

蓝军坦克绕后——“步战协同,中路突击,快速占领”;

蓝军双坦克突中,步战车运兵——“快速突击,攻击坦克,巧妙隐蔽”;

单坦克绕后,步战车掩护——“远距离绕后,遮蔽击敌”。

图二判断:提前预判 力争先机

3.第三步:“悬权而动,因势决策”

战争决策以战争预测为依据,前两步通过情报和判断为预测提供依据。指战员在进行决策时要慎之又慎但是也要果断决策。对于正确的决策的目标,《孙子兵法》中从战略到战术逐步展开论述,“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在推演过程中蓝方选择了蓝军双坦克突中,步战车运兵的战术。

图三决策:果断出击 因势利导

三、推演过程

(一)初始态势

红方通过步战车机动至3613高地获取的情报,坦克快速机动,准备速战,在第二回合第一阶段时进行攻击,达到作战目的。初始态势时,将坦克分别从上中两路机动至主要点,然后做好作战准备,步战车则运兵到次要点旁控制次要点。部署阶段要达到先发制人,击敌于未准备状态,打乱敌军部署,达到全胜。

图四 主动出击,快速击敌

按照战术设计,首次交战及决定性交战。红方坦克利用其机动力强的特点,分别从4422和4123快速机动到4428对蓝军掩蔽在4430一带的坦克进行攻击达到了兵贵神速的效果,击敌之后掩藏在4527。通常此时蓝军坦克基本已经被打残,没有能力再出来主动寻找红军坦克。实际上,红军打掉了蓝军一辆坦克,打残了一辆,并且没有受到攻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五 批亢捣虚,攻其不备

(二)最终态势

最终红方占领了位于4424的主要点和4526的次要点,并且红方坦克已经突入蓝军腹地,对蓝军形成了全面的包围,几乎丧失了还手的能力,如果时间够长,有信心全歼蓝军部队。红方位于4224的步战车守住了位于4326的次要点,时蓝军步兵单位上点即受到攻击,不敢轻易夺点。另一辆步战车位于4525不但控制了位于4526的次要点还与4326的步战车配合形成了对4326的全面攻击的态势。

图六: 防御态势固若金汤

四、复盘分析

约翰.博依德认为,“观察、判断、决策和行动”四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循环,构成了完整的指挥控制环路。在作战中,谁能够比敌人更快的完成循环,并打乱敌方的循环,谁就可以赢得主动和胜利。

(一)成功经验

1.准确运用OODA循环,提高己方行动能力

毛主席说“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正确的战术制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我方本次推演,“正面强攻、侧翼掩护、机动夺控”的战术运用在该想定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发挥了坦克小队能进行机动射击的优点,又发挥了装甲运兵车远距离射击的优点,同时也避免了装甲运兵车机动后不能射击的缺点。在战术设计上,就采用了循环体系,达到情报不失误,判断不出错,决策不拖拉,行动不冒失的效果

2.采用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

受孙子“兵贵胜,不贵久”思想和哈伦.厄尔曼的快速作战理论的启发,我们实施快速、集中和高强度地攻击敌起决定作用的战斗体系重心和薄弱环节。红方坦克快速机动至4428进行攻击,主要攻击蓝军的坦克。坦克具有行军间射击的能力,是蓝军的主要作战单位,对于蓝军有不可替代的实战意义。

(二)教训反思

1.装备性能没能发挥到最佳

红军打法相对比较保守,我军部署在后方的掩护单位没能完全发挥出装备的性能,没有与敌军正面交火的机会,使得我方火力下降明显。

2.盲目出击,计算失误

在坦克出击对蓝军步兵进行行进间射击时,由于对蓝军的步战车位置判断错误,使得坦克遭受到蓝军步战车的攻击,丢掉了坦克单元。